在《人世间》与《繁花》之后,又一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北上》被搬上了电视荧幕。不过,《北上》这部38集的电视剧并非简单地将原著故事改编为影视作品,而是基于原著的大运河主题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创作,以当代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大运河的新史诗。
主副时空交织 构建独特视野
小说《北上》不仅因其作者徐则臣独特的文风而获奖,其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和巧妙的时间线处理也使得它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原著中的“北上”是指1901年一位意大利人小波罗来到中国寻找他的弟弟马德福的故事。这段旅程跨越了两个世纪,并通过一系列人物的经历展现了时代变迁。
徐则臣通过对1901年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沧桑,从古代的建设到近代因战争而衰败的过程。特别是书中描写的中意两国普通人的命运交响曲,构成了小说中最动人的一部分。而通过一个意大利人的后代视角来探讨20世纪初叶中国大运河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故事结构对于影视改编来说极具吸引力。
然而,剧版《北上》的编剧赵冬苓与导演姚晓峰选择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几乎完全舍弃了原著中的近代时空部分,转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故事。他们聚焦于一群生于江苏、在北京打拼后返回家乡创业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创造了一部充满青春活力的当代史诗。
创新青春叙事 融入现实元素
剧集围绕着谢望和、夏凤华等六个年轻人展开,讲述了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同时,剧作还通过细腻的手法描绘了几代运河人家的命运轨迹,如萨日娜饰演的马奶奶和王学圻扮演的周一仆,他们的形象深刻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碰撞。
此外,《北上》还深入探讨了九零后一代面对父母离异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坚守自我价值的问题。剧中,快递行业的兴起成为年轻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反映了当代社会快速变化的一面。
全剧采用唯美清丽的画面风格,结合欧豪、白鹿等青年演员的精彩演绎,既保持了青春偶像剧的魅力,又不失深度与内涵。这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体会到当代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北上》不仅是对徐则臣原著的一次大胆再创作,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优秀作品。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57222.html给运河史诗加点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