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在于病变范围和病理机制不同。慢性肾炎是肾脏慢性炎症的统称,而慢性肾小球肾炎特指肾小球结构的损伤。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活检。
1.病因差异
慢性肾炎的病因更广泛,包括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药物性肾损伤等系统性因素。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源于免疫异常,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2.病理特征
慢性肾小球肾炎通过肾活检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等特异性改变。慢性肾炎可能仅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或肾小管萎缩,肾小球结构相对完整。
3.临床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下降,但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以泡沫尿和镜下血尿更突出。慢性肾炎常见夜尿增多、贫血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后期均可能进展为尿毒症。
4.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畸形红细胞管型。血液检测需关注补体C3水平,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出现补体下降。确诊依赖肾活检病理,慢性肾小球肾炎需明确病理分型如系膜增生性或膜增生性。
5.治疗方向
慢性肾小球肾炎需针对免疫机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
慢性肾炎侧重控制原发病:
-降压治疗(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
-血糖管理(SGLT-2抑制剂)
-低蛋白饮食(每日0.6-0.8g/kg)
两类疾病均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每3-6个月检查血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饮食需限制钠盐(每日<3g)和高磷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当血肌酐超过442μmol/L或出现严重水肿时需考虑透析治疗。
明确诊断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建议出现持续蛋白尿或血尿时尽早就诊肾内科。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超声和病理检查可准确鉴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肾损伤。日常注意记录血压、尿量变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10-64014.html慢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怎么区别